人类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那些主要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缺乏症大为减少,心脑血管病、癌症等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即所谓“心身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随着工业化、都市化,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激烈,人际冲突加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不断增多。人们逐步认识到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全面概括和解释现代医学所面临的全部课题。生物医学模式强调的是以“病人”为对象,以“疾病”为核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目标。它舍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忽视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影响,使医学与社会的分离越来越大。
20世纪70年代,恩格尔提出医学模式应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迅速被人们所接受。医学模式的转变,不只是理论概念上的改变,它涉及医学领域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如医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内容的改变,医学教育的变革,医疗卫生人员知识的更新,以及社会卫生保健网的结构和职能,医疗卫生政策和措施的制定等。它促进了医学问题的社会化和社会问题的医学化,促使人们对“健康”与“疾病”、“医生”与“病人”、“正常”与“异常”等一系列医学范畴和医学性质的观念的改变。它要求医学从更为广阔的角度考虑人类的健康问题,加强对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医学心理学正是在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同时,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医学模式的转变。99。99